简洁版 扫一扫
新闻热点

致敬医师节|科技赋能康复 人文照亮归途

时间:2025年08月19日 编辑:聊城市健康协会-田明山 字体:


“今天我想送一朵特别的小红花,别在衣襟上,种在每个医生的生命里,这朵花不需要阳光和雨露……今天请允许我们把这朵不会凋零的小红花,别在您总是匆匆走过的白大褂衣角,让每个鞠躬尽瘁的瞬间,都长出春天的纹理。”今天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这朵用敬意与温情编织的“小红花”,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聊城鲁西康复医院全体医者的精神底色——他们以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姿态,在康复医学的沃土上播种希望,让无数患者重获生命的春天。

德馨于行:以人文关怀点亮康复之路

在聊城鲁西康复医院,“医者仁心”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每个细节的温暖实践。这里的患者,既有因工伤致残的工人,也有因疾病失能的老人,更有因意外受伤的儿童。面对这些被命运按下“暂停键”的生命,医院构建起“医疗-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医师、康复师会蹲下身与轮椅上的孩子平视对话,用卡通贴纸奖励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护士会为长期卧床的老人梳理头发、修剪指甲,用轻柔的按摩缓解肌肉僵硬;治疗师则通过沙盘游戏、音乐疗法,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霾。正如一位脑瘫患儿母亲含泪所说:“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孩子站起来的希望,更感受到了被尊重、被关爱的尊严。”这种将人文关怀渗透到诊疗全过程的做法,让医学真正有了温度。

技精于勤:以科技创新赋能患者健康

如果说人文关怀是聊城鲁西康复医院的“软实力”,那么励建安院士工作站带来的技术创新则是其“硬支撑”。在这里,医务工作者不断探索康复医疗的新领域、新方法,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康复的希望。同时,医院引进的智能康复机器人集群已形成完整生态: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截瘫患者“迈出第一步”,上肢反馈训练系统让脑卒中患者“重新掌握生活”,水疗机器人利用水流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希望,在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呵护下,踏上康复的征程,迎接美好的未来。

德技相融:书写新时代医者答卷

在聊城鲁西康复医院“德”与“技”从来不是割裂的存在,而是相互滋养、共同生长的有机整体。院士工作站的专家团队不仅带来前沿技术,更以“大医精诚”的品格影响着每一位年轻医生。他们会在查房时耐心解释每个治疗决策的依据,会在深夜伏案研究病例只为找到更优方案。这种言传身教,让“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成为医院的文化基因。正如院长高卫东所言:“康复医学是‘希望工程’,我们既要用手中的技术为患者重建身体功能,更要用心中的爱为他们点燃生活勇气。”

当这朵“不会凋零的小红花”别在鲁西康复医院医者的白大褂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患者重绽的笑容,更是一个时代对医者精神的最高礼赞。从励建安院士工作站的学术引领,到智能机器人的科技突破,再到人文关怀的温暖浸润,医院正以技术和人文的双轮驱动,诠释着新时代医师的使命担当。在这个属于医师的节日里,让我们向所有坚守在康复一线的白衣天使致敬——你们用德技双馨的坚守,让每个被病痛折磨的生命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卫生与健康-康文轩)
必读公告:本站部分健康类图文来自于网络,仅供网友参考,不可做为医疗诊断治疗依据,必要时请咨询专家核实您要利用的内容,如文章涉及您利益需要删除或您对本站任何方面有进一步意见建议,请在页尾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