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在聊城鲁西骨科医院,日均20多台手术,像一组沉重的鼓点,敲击着每一位医护人员紧绷的神经。“医生只有换班,没有下班”,这是医护人员用十二时辰编织的生命守护网。昨天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这份坚守更显厚重而温暖。
寅时·破晓:无影灯下的生命接力
一阵急促的救护车鸣笛声,划破了夜的寂静,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就此拉开帷幕。
送来的是一位遭遇车祸的患者,右手三根手指几乎离断,鲜血汩汩流淌,染红了衣衫。情况万分危急!值班医师迅速行动,一边安抚患者紧张的情绪,一边紧急召集手术团队。无影灯亮起,照亮了手术台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医师们全神贯注,在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清理伤口、吻合血管、修复神经……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娴熟。
经过数小时的奋战,当看到断指逐渐恢复血色,大家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此刻,窗外已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来临,而无影灯下的这场生命接力,为患者点亮了重获健康的希望之光。
辰时·朝露:病房门诊的温暖守候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医院走廊,夜班医生们已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始交班。他们的眼睛里布满血丝,声音也带着几分沙哑,但仍一丝不苟地向白班同事交代着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变化。从骨折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到脊柱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进度,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8时,门诊大厅已熙熙攘攘。一位拄着双拐的中年患者焦虑地讲述着病情,山东省社会办医疗机构协会首席专家、鲁西骨科医院院长高卫东轻轻扶他坐下,仔细查看X光片后,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治疗方案:“您的膝关节就像生锈的轴承,我们先用关节镜清理,再配合康复训练,很快就能重新走路了。”这样的对话每天要重复数十次,但高院长始终保持着温和的语调,因为他深知,每一句解释都是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
午时·骄阳:手术室外的午餐时光
中午12时,刚结束三台手术的手足外科团队终于能喘口气。护士长推着餐车走来,盒饭已凉透,但没人顾得上这些。山东省社会办医疗机构协会首席专家、鲁西骨科医院业务院长姜晓华边吃饭边和同事讨论病例,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紧急呼叫打破了业务讨论:“急诊收治一名断指患者!”话音未落,众人瞬间放下手中凉透的餐盒,眼神中重新燃起专注与坚定,像训练有素的战士般迅速奔向各自岗位,再次投入到新一轮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的战斗之中。
戌时·暮色:康复楼里的希望之光
暮色时分,康复治疗室内依然灯火通明。治疗部主任赵胜正在指导一位截瘫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当患者第一次独立站稳时,两人相视而笑。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从手指的屈伸训练到步态矫正,从疼痛管理到心理疏导,康复团队用专业和耐心帮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一位患者家属含泪说:“是你们让我丈夫重新站了起来,也让我们这个家看到了希望。”
子时·星辉:急诊室里的生死时速
凌晨零点,急诊科依然灯火通明。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至,送来一位因车祸导致多发性骨折的患者。值班医师迅速启动绿色通道,骨科、麻醉科、ICU多学科联动,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展开。当患者生命体征终于平稳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相视一笑,疲惫的脸上洋溢着欣慰——这又是一个守护生命的黎明。
从寅时到子时,从无影灯下到康复室中,聊城鲁西骨科医院的医护人员用十二时辰的坚守,诠释着“医生只有换班,没有下班”的誓言。正如医院走廊里那句鎏金标语:“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合作和谐”,这不仅是鲁西骨科人的精神底色,更是对“健康中国”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