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版 扫一扫
新闻热点

当七旬院士的跑鞋踏过4515公里 ——科学家精神的马拉松式表达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编辑:聊城市健康协会-田明山 字体:

73岁,还能做什么?是躺在摇椅上追忆往昔,还是在实验室里守着数据终老?

当一位七旬院士64岁起步,到73岁,9年的时间跑完107场全马、4515公里,将科学家精神刻在滚烫的马拉松赛道上时,我们是否该重新定义“衰老”与“极限”?

今天的科普主角,是关注中国康复医学泰斗的故事——一位73岁仍在刷新人类认知的奔跑者,一位用脚步丈量科学精神的探索者。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起跑线晚,而是永远站在起跑线前纠结

——励建安院士语录

他是谁?

根据有据可查的完整计时数据记录信息,他应该是中国70岁以上人群中第一个完成7天7个全马的跑者。

看到这里,大家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位老爷子太能跑。其实,能跑还不是他的全部。

他不仅是跑者,同时是医学院士科学家医学家,是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名誉院长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会前任主席美国国家医学院国际院士,中国康复马拉松发起人和创始人——励建安教授2020年7月,励建安院士专家工作站设在山东聊城鲁西骨科医院。从此,他与美丽的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结缘,我们也就知道了更多关于院士的故事。

首先,我们回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山河失色,江河错流,地震击碎了成千上万个日常中的平凡人生天地倾覆,难动医者仁心,彼时80公里外的成都双流机场,励院士正拖着行李箱跑出舱门。飞机晚点,连夜赶路,汗湿衬衣。他从国外开完会后没有回南京直接飞到四川,一头扎进了废墟之中。他不是来“抢救”的,而是来“接回那些被救的人的灵魂与活着的尊严”。

一个截瘫的青年被他拉起来时,全身汗如雨下,但脸上的眼神,第一次有了力气。这名二十二岁小伙,在倒塌的工厂被埋了十七个小时,营救出来时只有四十二公斤,身高一米七五,皮包骨,胸腰椎联合骨折,脊髓损伤,双下肢毫无知觉,导尿管插在小腹上。那天帐篷外暴雨如注,连石头都雨点砸的呻吟。

励建安院士没急着给他做康复,而是坐在床边陪着他,一坐就是三个小时,像守在一扇迟迟不开的门前,等里面的那个人,愿意把门缝推开。

“你现在一定觉得世界完了,对吗?”他轻声问。

小伙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

“我不敢说你能再走路,但我知道你可以再握紧拳头,我们可以试试让你自己能洗脸。”他说完用手握住了那双苍白的手,那一刻,小伙指尖轻轻动了一下——像是冰封雪地里传来的一次心跳。

四个月后,小伙能自己洗衣、出门、推轮椅上公交。六个月后,他参加了残奥射击队。心理素质过硬,屡次获奖。后来,他在队里认识了一个女孩,也曾是地震中失去亲人、伤残的人。七个月零三天,他牵着女朋友的手走进民政局。婚礼那天,有人传来照片,男孩笑得像从未受过伤。他们恋爱,结婚,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医疗,是把命救回来。康复,是把人还给生活。但不是每一场救援都有奇迹,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被重新召唤回来。励建安院士始终记得这一点,因为他努力过太多次。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山河垂泪的浩劫之后,他和康复一起敲开了国家的门。卫生部陈竺部长在成都召集地震伤员康复工作专题会议,励建安代表中国康复医学会和康复专家组对地震伤员的康复工作提出了建议,受到高度重视。此后,“大救治、大转移、大康复”的国家战略被卫生部写入红头文件。这是一次结构性突破——第一次把康复纳入国家级灾后医学系统。康复学科被平等写入医疗体系,与临床、预防并列为三大支柱。之前的医保目录里,康复治疗项目常被归类为“非必需”。乡村医疗点,没有康复设备,大部分社区医院,甚至连“康复”二字的科室招牌都没有。

这只是励建安院士学术贡献的一个小小片段。今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他。

如果你活得不够自在,那就一定要想法子改变现状!

——励建安院士语录

今年国家启动了“体重管理年”,实际上,励建安院士早就以科学家身份完成特殊实验——他用身体验证了科学训练体系下,老龄跑者突破生理"天花板"的可能性。这场高温下的奔跑实验,恰恰为大众健康跑破解三个震撼灵魂的命题:

‌第一问:科学家精神是实验室里的孤灯,还是跑道上的曙光?


2021年国庆清晨六点,无锡太湖畔的湿度计显示85%,励建安院士调整着心率带,用血糖仪完成赛前最后一次代谢监测。运动手表显示前两日累计消耗17632大卡——相当于普通人八天的能量总和。当同行者问及“跑900米走100米”的策略时,这位康复医学奠基人用运动生化理论回应:“乳酸阈值的精准把控,才是持续作战的关键。”院士作为科学家,将挑战不可能视为科学精神。每个科学实验都是挑战未知和不可能,他以自己为科学探索对象,探索运动和生命健康的关联。在他这个年龄,应做什么运动,做多大运动,少有人探索,他便亲自去探索。

这让我们想起2016年那次震惊医学界的骨折康复实验:当年9月22日,励建安院士在晨跑时不慎摔倒,右脚外侧着地,当时感到一阵剧痛。一天工作结束,晚上去医院拍片,才发现右脚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且是Jones II型,比较严重。作为康复专家,平时一直提倡用运动促进康复。骨折发生后,突发奇想:为何不拿自己来做个实验呢?接下来的几天,励建安院士都使用足内侧坚持步行。骨折后第5天,他在无拐杖的情况下步行半小时,走了近6000步;第11天开始尝试慢跑;第12天,他登上了南京的紫金山;第18天,他去徐州跑了10公里;第70天,在南京参加了半程马拉松;2016年12月11日,骨折后第80天,励建安在广州马拉松赛上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全马”,成绩是5小时54分钟……从实验室到马拉松赛道,这位院士始终在用身体作试剂,把人生变成最宏大的科研现场。

‌第二问:古稀之年的价值刻度,是日历翻动的页数,还是生命燃烧的温度?‌

有位湖南台主持人在最后一天含泪完成人生首马时说:“看着励教授白发的反光条在夜色中跳动,我突然明白——年龄从不是数字的囚徒,而是燃烧的火把。”这种燃烧,在他夫人身上同样耀眼:曾经自认“永远跑不完全马”的励夫人,在丈夫用血氧仪实时指导的阶梯式负荷训练中,将人生首个全马成绩定格在5小时47分。

‌第三问:医学的终极使命,是治愈病历本上的诊断,还是点燃生命里的光芒?‌

在山东省聊城的一个义诊现场,励院士的听诊器曾停留在一个脊柱侧弯少年的背上。三个月后,这个孩子在鲁西骨科医院用3D打印支具挺直脊梁时,医疗团队参考的正是院士在“全马”挑战中的躯干稳定性数据。

这种光芒更在代际间传递:当年轻医生困惑于患者康复信心重建时,励院士总会掏出华为表带:“看看这些从630到500的配速曲线,医学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信念的马拉松。”

各位同学,当我们惊叹这位七旬院士的“不可能”壮举时,他却用数字诉说着传奇:70岁、7天、7个全马。但我要说,这串数字真正的重量,在于它让偏远山区的孩子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让病房里的患者看见重获新生的曙光,让每个怀疑自我的人敢于撕下“不可能”的标签。


最后,借用励建安院士骨折康复时写在石膏上的一句话作结:“医学的边界不在教科书里,而在敢于为真理迈出的下一步中。”当2025年的春风吹拂齐鲁大地,愿我们以这场永不停歇的科学家精神马拉松,在生命的赛道上跑出新时代中国医者的加速度!

 


(卫生与健康-康文轩)
必读公告:本站部分健康类图文来自于网络,仅供网友参考,不可做为医疗诊断治疗依据,必要时请咨询专家核实您要利用的内容,如文章涉及您利益需要删除或您对本站任何方面有进一步意见建议,请在页尾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