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从三个特殊的“诊室”说起:
第一个诊室没有药瓶,只有VR眼镜的警报声;
第二个诊室不测血压,专攻3D打印的关节模型;
第三个诊室不挂锦旗,却把科普课堂开到社区乡村。
这些诊室背后,体现了中国医疗人最硬核的科学家精神,蕴含着中医智慧的三重境界:
未病先防(安全警示教育)
既病防变(3D打印精准置换)
瘥后防复(社区健康固本)
十四岁少年的血色课堂
首先,我们从一个令人惨痛的故事说起:在冠县一个村庄,有个叫小杰的男孩。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跟着年过七旬的奶奶生活。去年暑假,小杰想给奶奶减轻负担,偷偷跑到村口的零件加工厂“帮忙”。谁也没想到,那台未加防护的冲压机,在轰鸣声中咬住了孩子稚嫩的手指。
当小杰躺在聊城鲁西骨科医院手术台上时,他的右手食指只剩一层皮肉连着。主刀医生记得清楚:“孩子疼得发抖,但始终没哭,只说‘奶奶眼睛不好,我不能残废’。”这个细节,让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红了眼眶。
正是这台惊心动魄的手术,让医院的专家们意识到:比救治更重要的是预防,比技术更珍贵的是仁心。
为此,2018年7月,全省第一家工伤预防警示教育基地在聊城鲁西骨科医院揭幕,设置警示教育文化长廊、工伤预防警示教育学习体验馆和工伤预防警示教育现身说法区,构建成“多位一体”的工伤预防鲜活课堂。
这里有令人震撼的是VR体验区。当参观者戴上设备,能清晰感受手指被机器挤压的剧痛——这不是恐吓,而是用科技唤醒对生命的敬畏。基地运行七年来,聊城机械伤害事故同比下降26%,这是科学家精神结出的最甜果实。
院士工作站里的生命之光
2020年7月,励建安院士工作站在聊城鲁西骨科医院落成。励院士是我国著名康复医学专家、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名誉院长。年逾七旬的他,至今保持着每次来聊城就到病房查房的习惯。有人劝他保重身体,他说:“我多走一步,患者就少疼一分。”关于励建安院士,我们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他:
银发跑者的生命突围
64岁那年,励建安院士做出了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开始跑步。在此之前,他全身心投入康复医学事业,为无数患者排忧解难。然而,工作的重压让他无暇顾及自身健康,肥胖、心血管问题接踵而至。医生的建议如同一记警钟,促使他将目光投向了跑步这一简单却充满力量的运动。
“刚开始,我连3公里都跑不下来。”励建安院士回忆道。但他没有放弃,而是从基础开始,逐步增加跑步的距离和强度。3个月后,他成功减重20斤,身体状态焕然一新。70岁生日当天,他更是完成了“7天7全马”的壮举,智能手环记录的步频曲线与心电图形成奇妙共振。这场自我实验颠覆了传统体重管理认知:全程马拉松的能量消耗模型显示,科学跑步可使基础代谢率提升23%,内脏脂肪转化效率提高17%。
在鲁西骨科医院励建安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些数据已转化为“马拉松减重算法”,为肥胖患者定制动态能量缺口方案。励建安院士将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完美融合,在慢性疾病管理的战场上,运动成为他手中的利刃,助力他及众多患者更好地掌控病情,拥抱健康生活。
医院创始人:钢钉铁骨写初心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2004年。鲁西骨科医院创始人段玉民、高卫东两位专家,用借来的30万元购置了聊城首台骨科C型臂X光机。设备到货那天突降暴雨,为保护机器不受潮,他们带领全科医生脱下雨衣裹住设备,自己在暴雨中推着三轮车走了7公里。
正是这种精神,催生了全市首个“农民工骨伤救治绿色通道”。科学家精神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它是骨科专家雨中护送的X光机,是励建安院士雪地里的脚印,是VR体验区里那声揪心的警报,更是小杰重新弹起电子琴时绽放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