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版 扫一扫
新闻热点

【科普述评】‌轻量化科普激发创新活力——从聊城科普实践看新《科普法》落地‌

时间:2025年04月18日 编辑:聊城市健康协会-田明山 字体: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聊城鲁西骨科医院不仅致力于骨科、康复医疗技术的精进,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着力构建全域科普体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疗的温度与深度。

当《心肺复苏》歌的旋律通过短视频平台单日播放量突破十万,当“两分钟动画”让膝关节置换手术从“神秘”变“透明”,聊城的科普实践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科学普及的效能不再取决于知识体量,而在于“轻量化传播+精准表达”的创新能力。这种以用户思维为导向的模式,正与新修订《科普法》“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要求深度共振,为构建全域科普生态提供了鲜活样本。

‌减法思维做科普:轻量化背后的创新哲学‌

新修订《科普法》明确提出“鼓励运用新技术、新形式提升科普服务效能”,聊城的实践恰好诠释了这一立法精神。《心肺复苏》歌将国际通用的急救指南浓缩为3分钟音乐短片,通过“歌词指引动作、旋律强化记忆”的设计,使学习成本大幅降低;《膝关节置换》科普动画则以“手术过程拆解+患者第一视角”呈现,观看后受众对手术的接受度提升45%。这种“做减法”的科普创新,本质是通过内容重构降低公众认知负荷,让科学知识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获取”。


‌精准触达破圈层:分层传播激活社会动能‌

聊城的科普实践并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锁定三类目标群体:

‌银发群体‌:在社区健康屋投放方言版动画,解决老年群体“看不懂普通话术语”的痛点;

‌青少年群体‌:将健身操融入课间体育课程,目前已多所学校落地推广;

‌行业群体‌:针对外卖骑手、导游等高风险职业定制“5分钟急救模块化培训”。

这种分层策略与新《科普法》“针对不同对象提供差异化科普服务”的要求高度契合,成为科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又一创新实践。

‌从知识到行动:创新生态的链式反应‌

4月11日的急救成功案例,揭示出科普创新的“乘数效应”:当轻量化传播降低参与门槛,精准表达消解知识鸿沟,普通人也能成为科学应用的“创新主体”。这种转变正推动聊城形成“知识传播—实践应用—反馈优化”的闭环生态。从立法层面看,新《科普法》强调的“激发创新活力”绝非抽象概念——它可以是植物园里一首救命的歌,是社区屏幕上两分钟的动画,更是每个市民触手可及的科学赋能。当聊城用轻量化传播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用精准表达点燃公众参与热情,这座城市的实践已然证明:科普创新的终极价值,在于让科学精神真正融入社会发展基因,为创新驱动战略培育最深厚的土壤。(田明山)


(卫生与健康-康文轩)
必读公告:本站部分健康类图文来自于网络,仅供网友参考,不可做为医疗诊断治疗依据,必要时请咨询专家核实您要利用的内容,如文章涉及您利益需要删除或您对本站任何方面有进一步意见建议,请在页尾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