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患者就医难的现实语境下,聊城鲁西骨科医院以“上门换胃管”等延伸护理服务为切口,将优质医疗服务的专业能力延伸至患者家中,不仅破解了特殊群体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更以人文关怀重构了医患关系的信任纽带。这一实践,既是医疗技术下沉的生动注脚,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病有所医”的微观样本。
技术破壁:从“院内诊疗”到“居家护理”的专业延伸
胃管更换、尿管护理等操作看似简单,实则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感染或并发症。鲁西骨科医院通过组建由护士长、专科护士及宣传外联人员构成的“移动护理团队”,将优质医疗服务的标准化流程带入患者家中。例如,在茌平某村庄,一病区护士长高丽娜与护士吴晓晨为长期卧床患者更换胃管时,不仅严格消毒操作,还详细评估患者营养摄入情况,发现其饮食结构单一后,现场指导家属调整食谱,增加米糊、果泥等易消化食物。这种“技术+营养”的双重干预,显著降低了患者因误吸、营养不良导致的并发症风险。
更值得关注的是,医院将延伸服务与远程医疗结合。在为脑梗后遗症患者更换胃管时,团队通过视频连线康复院区专家,实时调整患者体位摆放,避免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关节挛缩。这种“线下操作+线上指导”的模式,既保证了护理质量,又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基层患者在家中也能享受三甲医院的诊疗标准。
人文关怀:从“疾病治疗”到“心理慰藉”的情感联结
在鲁西骨科医院的延伸服务中,技术操作仅是基础,情感支持才是核心。例如,在为武楼花园小区一位独居老人更换尿管时,团队不仅完成护理任务,还发现其家中存在跌倒风险——卫生间未安装扶手、地面湿滑,体现了医院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深度关注。
春节前夕,团队在为一位长期卧床患者更换胃管时,还特意送上春联和祝福。患者家属感慨:“医生不仅治病,还送来了过年的温暖。”这种将医疗行为融入人文关怀的实践,使患者感受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精准,更是生命的尊严,印证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真谛。
社会价值:从“个体获益”到“基层治理”的辐射效应
鲁西骨科医院的延伸服务,其价值远超个体患者范畴,更成为基层健康治理的重要抓手。例如,在韩集乡大杨新村义诊中,医院发现村民普遍存在骨质疏松、关节退行性病变等问题,随即联合乡镇卫生院开展“骨健康筛查计划”,为全村50岁以上村民免费检测骨密度,并建立健康档案。针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医院定期派专家上门随访,指导用药和康复训练。此外,医院还通过延伸服务普及健康知识。在为一位胃管依赖患者家属培训时,团队发现其缺乏基本的急救技能,便现场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术,并赠送《家庭急救手册》。这种“护理+科普”的模式,使基层群众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向“主动健康管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健康动能。
机制创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构建”的可持续路径
延伸服务的常态化,离不开机制保障。鲁西骨科医院通过“三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服务标准化,制定《居家护理操作规范》,涵盖胃管、尿管、PICC导管等12类常见护理项目,确保服务质量;二是人员专业化,选拔高年资护士组成延伸服务团队,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考核;三是管理信息化,建立患者健康档案,通过智能随访系统提醒家属复诊时间、用药剂量等。
更值得借鉴的是,医院将延伸服务与基层医疗人才培养结合。在为乡镇卫生院提供技术支持时,团队不仅“带教操作”,更“传授理念”。例如,在冠县桑阿镇中心卫生院,关节专家通过“案例教学”方式,指导乡镇医生解读X光片、制定康复方案,使该院骨科门诊量同比增长40%。这种“输血+造血”的模式,为基层医疗注入了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