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版 扫一扫
新闻热点

鲁西骨科医院举办经典诵读活动的文化价值与时代启示

时间:2025年04月09日 编辑:聊城市健康协会-田明山 字体: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鲁西骨科医院以“书香润医路,经典铸医魂”为主题举办第十届经典诵读活动,不仅为医务工作者搭建了文化传承与精神淬炼的舞台,更以十年坚守的执着,诠释了医疗行业“人文与专业并重”的深层追求。这场活动以中华经典为纽带,将医者仁心与文化自信紧密相连,其意义远超一场文化展演,而成为新时代医院文化建设的生动注脚。

经典诵读:医者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活动以《医道苍生》节目为核心载体,通过角色扮演与情景朗诵,将黄帝、扁鹊、华佗等九位医学人物的故事搬上舞台。编剧张庆蕾以AI技术生成历史场景背景,将抽象的“医魂”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例如,扁鹊“望闻问切”的诊疗场景与现代骨科手术室影像交织,华佗“麻沸散”的智慧与现代麻醉技术呼应,这种跨时空对话既彰显了中医文化的厚重底蕴,又凸显了医学传承的连续性。演员刘光涛饰演的黄帝,以“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台词,将《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与当代“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相融合,使医者精神从典籍走向现实。

十年坚守:文化赋能医院发展的长效机制

自2015年首届活动启动以来,鲁西骨科医院已连续十年举办经典诵读。这一品牌活动的生命力源于其与医院核心价值的深度绑定。从第九届“鲁西二十载,同心创未来”主题中《大医精诚》的集体朗诵,到第十届《医道苍生》的沉浸式演绎,活动始终围绕“医德修养”与“技术精进”双主线展开。医院工会通过“线上录制+线下展播”模式,将诵读作品转化为职工文化资源库,累计吸引超400人次参与,产出优质作品250余件。这种“参与-沉淀-再传播”的闭环机制,使经典诵读从单一活动升级为医院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职工的职业认同感。

跨界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的共生实践

活动创新性地引入AI技术、情景剧等形式,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译。例如,在演绎骨伤科名医蔺道人故事时,背景画面动态呈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古籍影印与现代3D骨骼模型,直观展现中医正骨术的传承脉络。这种“科技+人文”的融合,既解决了医学古籍晦涩难懂的问题,又为年轻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文化认同的切入点。此外,活动与医院“传薪火”科普志愿服务队联动,将诵读中的经典医案转化为社区健康讲座素材,使文化传承与健康服务形成良性互动。

医者情怀:从典籍到现实的情感共鸣

诵读活动中的《我们这二十年》原创节目,以职工真实故事为蓝本,讲述了医院从4层楼发展为“三位一体”综合医院的历程。手足二科主任杨天昀在征文中写道:“从步履蹒跚到健步如飞,从指尖疼痛到灵活自如,每一次康复都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这种源自临床实践的情感表达,与《医道苍生》中林巧稚“一生未婚,却接生五万婴儿”的奉献精神形成跨时空呼应。活动现场,一位参与诵读的护士长坦言:“当读到鲍姑‘灸百会而愈头风’的典故时,我忽然理解了患者术后头痛时,我们轻柔按摩的深层意义。”这种从典籍到现实的情感迁移,正是经典诵读赋能医患关系的核心价值。

时代启示:医院文化建设的范式创新

鲁西骨科医院的实践为医疗行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其一,文化活动需与医院战略深度融合。例如,诵读活动紧扣医院“骨科院区、康复院区、养老院区”三位一体布局,通过《岁月留痕》等节目展现多学科协作成果。其二,需构建“参与-反馈-优化”的动态机制。医院工会邀请皮肤科、纪检监察室等科室的诵读比赛获奖者担任评委,从专业角度提升活动质量。其三,需注重文化成果的转化应用。诵读作品被纳入新员工培训教材,经典医案成为临床带教案例,实现了文化资本向生产力的转化。

行业追求“精准化”“智能化”的浪潮中,鲁西骨科医院以十年经典诵读活动证明:医学的温度,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医者的成长,离不开文化的滋养。这场跨越千年的医道对话,不仅让《黄帝内经》《大医精诚》等典籍焕发新生,更在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心中种下了“仁心仁术”的种子。当书香浸润医路,当经典铸就医魂,医院便不再是冰冷的诊疗场所,而成为传递爱与希望的文明灯塔。


(卫生与健康-康文轩)
必读公告:本站部分健康类图文来自于网络,仅供网友参考,不可做为医疗诊断治疗依据,必要时请咨询专家核实您要利用的内容,如文章涉及您利益需要删除或您对本站任何方面有进一步意见建议,请在页尾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