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当以精微之术,护生命之尊。”当脊柱疾病悄然来袭,疼痛如影随形,生活被阴霾笼罩,我们该如何寻回那份失落的健康与自在?脊柱内镜技术所代表的微创哲学,不仅是以电子镜像代替肉眼、以纤细器械替代手指的技术革命——以敬畏之心守护每一寸神经、每一条血管。
时光回溯至2012年,我有幸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初次踏入椎间孔镜技术的领域。在吴修宾主任的引领下,这项技术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开来。回首中国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历程,它犹如一颗破土而出的幼苗,历经风雨洗礼,从早期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到逐步消化吸收,再到如今的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引进——消化——再创新”发展之路。在门诊中,常常听到患者们满怀期待地询问:“能否采用微创治疗?”各级医院也纷纷引入脊柱微创技术,我们认识到,微创之路,是技术之方向,亦是人文之必需,也使我明白出去学习更先进的微创技术势在必行。
微创已是当下脊柱外科无法回避的浪潮,不进则退。为拥抱这波浪潮,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去年9月份我选择周口骨科医院进修。这家从2000年骨科门诊起步的医院,凭借对技术的执着与对下沉市场的深耕,最终在2024年荣膺三级甲等。在周口,我真正学习到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的精髓。它在杨氏技术与崔氏技术的基础上打破其局限,犹如为术者装上显微双目:全程可视化操作,导杆探路如勘探幽谷,每一步都在镜下清晰呈现,告别了盲穿损伤的时代。。
犹记得与刁文杰主任同台手术的一个髓核游离脱出病例。他沉着冷静,工作套管如灵蛇探穴,直抵病灶核心,髓核钳在椎管内精准舞动。镜下椎间融合术更是将此技术推向高度:镜下磨钻如精雕细琢的刻刀,清除障碍、精确减压,椎间处理器处理椎间隙直至终板渗血——微创的天地里竟能稳妥置入融合器、植入经皮钉。那一刻我领悟:椎间孔方寸之地,竟可成为生命重建的恢弘殿堂。
三个月进修如一场淬炼,我带着全可视技术的火种返航。这份珍贵的火种在当下更显其价值:医保政策的如沐春风、医院器械的更新换代(新购置UBE及镜下融合器械),加之患者对微创日益强烈的信任——此三者,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黄金时代序章。
如今重返工作岗位,内心澎湃不已。当器械在指尖传递微创的意志,当内镜把椎管深处照得通明,这是以毫米精度的操作承载生命重托的信念。愿我们以这柄微创之刃,为更多在疼痛中挣扎的脊梁,重新撑起一片无痛而自由的天空。(脊柱中心副主任医师 代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