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版 扫一扫
新闻热点

鲁西骨科医院:以德为先,共筑医患信任之基

时间:2025年08月12日 编辑:聊城市健康协会-田明山 字体:


在医疗行业深化改革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时代背景下,鲁西骨科医院于2025年8月11日召开的“医患关系中的医德”主题会议,以“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为核心理念,通过理论研讨与实践案例结合的方式,系统探讨了医德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关键作用。这场会议不仅是对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主题的呼应,更是一次对医疗行业职业精神的深度重塑。

医德内核:从理论到实践的伦理框架

会议中,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系尹秀云教授的视频授课,将医德的核心内涵提炼为三个维度:患者中心性、团队协作性、社会责任性。她指出,医德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贯穿于诊疗全流程的具体行为准则。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鲁西骨科医院的日常运营中已形成制度化成果。医院《人文建设三年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将医德考核纳入医护人员绩效体系,通过设立“医德标兵”评选、患者满意度实时反馈机制等措施,推动医德从软约束转向硬指标。

人文构建:医患沟通的“温度”与“技巧”

会议特别设置了医患沟通模拟环节,针对骨科诊疗中常见的矛盾场景展开演练。例如,当患者因手术风险产生焦虑时,医护人员通过“共情—解释—决策”三步沟通法,既承认患者担忧的合理性,又用可视化模型解释治疗方案,最终引导患者参与医疗决策。这种模式借鉴了萨斯-荷伦德医患关系理论中的“共同参与型”,将患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治疗合伙人。

鲁西骨科医院的实践表明,医患信任的建立依赖于细节管理。医院要求医护人员每日记录“医患互动日志”,分析沟通中的情绪波动点;同时,通过智能终端设备推送术后康复知识,将单向告知转变为双向互动。

制度保障:从个体修养到系统建设

会议强调,医德建设不能仅依赖医务人员的个人自觉,更需构建系统性保障机制。鲁西骨科医院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纳入岗前培训必修课,并通过“医德案例工作坊”开展情景化教学。这些制度与国家卫健委2025年发布的职业道德准则形成呼应。准则明确要求医务人员“公平公正使用资源”,鲁西骨科医院据此开发的骨科耗材智能调配系统,已实现98%的常规手术耗材零浪费。

时代挑战:技术革新下的医德新命题

随着骨科机器人、3D打印植入物等技术的普及,会议特别讨论了技术伦理问题。例如,当AI辅助诊断结果与临床经验出现分歧时,医务人员应如何平衡技术依赖与专业判断?鲁西骨科医院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双验证制度”:要求主治医师对AI建议进行二次人工核查,并在病历中注明决策依据。这种做法既保障了技术应用的准确性,又维护了医务人员的主体责任。

文化浸润:让医德成为医院基因

会议最终落脚于医院文化建设。鲁西骨科医院通过环境改造传递人文理念:在候诊区设置“医患故事墙”,展示患者康复历程与医护人员关怀瞬间;在手术室走廊悬挂医学伦理名言,营造潜移默化的道德氛围。这种“空间育人”的实践,使医德从制度要求内化为职业习惯。

正如高卫东院长所言:“医德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血液的信仰。”当医务人员为截瘫患者定制个性化康复计划时,当护理团队连续三个月为孤寡老人送餐时,医德已超越规范条文,成为医院最鲜明的文化标识。


(卫生与健康-康文轩)
必读公告:本站部分健康类图文来自于网络,仅供网友参考,不可做为医疗诊断治疗依据,必要时请咨询专家核实您要利用的内容,如文章涉及您利益需要删除或您对本站任何方面有进一步意见建议,请在页尾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