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预防阵地的公益担当与城市安全守护
6月19日,一场甘霖浸润聊城大地,2025年“六类行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启动仪式在鲁西骨科医院拉开帷幕。这场由多部门联合主办、覆盖非煤矿山、冶金、建材、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六大高风险行业的培训工程,不仅标志着聊城市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进入攻坚阶段,更凸显了鲁西骨科医院的公益担当。当300余名企业代表、安全管理员和一线员工佩戴安全帽样式的会议手册走进会场时,这座以骨科康复为特色的医院,正以“医疗+预防”的创新模式,为城市安全生产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从“伤后救治”到“事前预防”的范式突破
鲁西骨科医院的公益担当,首先体现在对医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上。作为聊城市工伤康复定点机构,医院并未止步于伤后救治的传统职能。在启动仪式现场,医院将VR事故模拟体验区、智能监控云平台等科技装置与医疗场景深度融合:参训者通过VR设备“亲历”机械伤害事故时,系统同步推送骨科创伤急救指南;在智能监控平台前,企业安全员可实时调取工伤案例数据库,结合医院临床数据学习风险识别技巧。这种“以伤情数据反推事故成因”的预防模式,使医疗资源从被动救治转向主动干预,形成“预防-治疗-康复”的闭环管理。
据了解,2024年医院联合人社部门建立的工伤预防警示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企业参观学习230余批次,培训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超3000人次。基地内设置的“康复患者现身说法区”等特色板块,将医疗场景转化为生动教材,使工伤预防教育更具冲击力和说服力。正如某建筑企业安全总监在体验后感慨:“看到断指模型旁摆放的急救手册,才真正理解‘预防胜于救治’的分量。”
打造“智慧预防”新生态
在工伤预防领域,鲁西骨科医院的公益实践呈现出鲜明的科技底色。启动仪式上展示的“工伤预防移动体验直通车”,是一个集成式宣传平台。这辆搭载VR设备、急救模拟人、职业病检测仪的专用车辆,可深入企业车间、建筑工地开展“上门服务”。2025年上半年,该车辆已覆盖全市8个县(市、区),为1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免费体检服务,发现安全隐患1200余处。
鲁西骨科医院的公益实践,始终与政府治理创新同频共振。在启动仪式上,医院与人社、应急管理等部门签署《工伤预防协同治理框架协议》,明确三方职责: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数据资源,医院贡献专业技术和医疗场景,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医院还牵头成立“聊城市工伤预防康复联盟”,联合医疗机构、职业院校和科技企业,构建起“预防培训-急救处置-康复治疗-技能提升”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公益担当的城市价值
鲁西骨科医院的工伤预防实践,已超越单一医疗机构的功能边界,成为城市安全治理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的工伤预防警示教育基地,通过持续输出预防理念,正在重塑城市安全文化。在启动仪式现场,某机械制造企业班组长展示的手机里,存着医院制作的“工伤预防漫画日历”;某物流公司安全墙上,张贴着医院设计的“事故隐患找茬游戏”海报;甚至在鲁西大地的田间地头,也能看到医院“预防宣传大篷车”的身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公益传播,使工伤预防从政府要求转变为企业自觉,从行业规范升华为城市共识。
当启动仪式上的掌声渐渐平息,鲁西骨科医院的工伤预防工作仍在持续深化。这家以“守护生命尊严”为使命的医疗机构,正用科技与温情编织一张覆盖全城的安全网。在这里,每一次VR体验的惊呼、每一份风险报告的生成、每一场急救培训的开展,都在诠释着公益的真谛——不是简单的慈善施予,而是通过专业能力赋能社会,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创造价值。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医疗机构公益担当的最佳注脚:既有悬壶济世的仁心,更有推动社会进步的魄力。
下一篇:即时评价二维码撬动医疗服务“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