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统 
首页 > 今日必读 > 浏览文章

聊城鲁西骨科医院党建互动彰显医者仁心与时代担当

(编辑:田明山 日期:2025年06月26日 )

6月11日,聊城鲁西骨科医院党支部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制水膏,爱心送清凉”活动,为“七一”建党节献上了一份充满温度的礼物。这场以制作花露水、薄荷膏为核心载体的党建活动,不仅将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医疗服务巧妙结合,更通过实践劳动深化了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新时代医院党建工作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传统技艺与党建融合:创新形式激活红色基因

活动选址于鲁西康复医院三楼会议室,空气中弥漫的艾草与薄荷清香,瞬间将参与者带入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沉浸式场景。党员及医护人员围坐一堂,从切碎浸泡艾草、薄荷,到精细过滤提取精油,再到将蜂蜡与植物油熬煮成膏,每一步操作都凝聚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这种“手作+党建”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理论学习的单向输出,让党员在劳动中感悟“工匠精神”与“服务精神”的内在统一。

制作过程中,团队协作的默契尤为突出:有人专注控制火候,有人精准称量原料,有人负责分装瓶贴标签。这种分工协作的场景,恰似医院日常医疗工作中的多学科会诊模式——骨科、内科、康复科专家各司其职,共同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活动组织者巧妙地将医疗场景中的协作意识移植到手工制作中,使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从指尖到心间:务实作风筑牢医患信任基石

活动成果的转化路径更显匠心:200余瓶自制花露水、薄荷膏被第一时间送至各科室病房。在骨科病区,长期卧床的患者接过清凉膏时,护士会细心讲解其消肿止痒的功效;在康复训练室,治疗师将花露水喷洒在训练器械上,为患者营造更舒适的治疗环境。这种“制作-分发-使用”的全链条参与,让党员深刻体会到“劳动价值”的终极意义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通过产品传递的人文关怀。

对比党建活动中常见的“拍照打卡”式服务,鲁西骨科医院的实践更具持续性。活动结束后,医院将薄荷膏制作纳入“职工健康小屋”常规项目,定期组织党员为住院患者制作个性化健康用品。这种将短期活动转化为长效机制的探索,有效避免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痼疾,使服务精神真正融入医疗服务的毛细血管。

文化传承与时代使命:小膏药折射大健康观

从文化传承维度看,活动选用的艾草、薄荷等药材均取自聊城的中药种植基地,既是党员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也是患者康复认知教育的生动课堂,不仅增强了患者对传统医药的信任,更构建起医患共同参与的健康共同体。

从时代使命层面审视,活动暗合“健康中国”战略对医疗机构的要求。当党员将薄荷膏递给医院环卫工人时,健康服务的边界得以拓展;当青年党员通过直播平台分享制作过程时,中医药文化的传播突破了地域限制。这种“传统技艺现代化表达”的尝试,为医院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坚守公益属性提供了新思路。

党建引领下的服务升级:从“有温度”到“有深度”

此次活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鲁西骨科医院“党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该院通过“五进”健教义诊(进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家庭)、高考绿色通道、复退军人专项诊疗等系列行动,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医院党员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义诊127场,服务群众超3万人次。

更值得关注的是,医院将党建考核予以量化。在骨科病房,党员医生的床头卡上增设“服务承诺”栏,公开承诺“24小时响应患者需求”;在门诊大厅,“党员示范岗”实行“首问负责制”,确保患者问题得到闭环解决。这种将党建要求转化为具体服务标准的做法,使红色引擎真正成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聊城鲁西骨科医院的这场党建活动,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当党员手指上的药膏残留与患者脸上的笑容重叠,当传统技艺的智慧结晶与现代医疗的服务理念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组织生活创新,更是一医院在新时代对“初心使命”的生动践行。


上一篇:聊城鲁西骨科医院构建全流程医疗保障体系
下一篇:工伤预防阵地的公益担当与城市安全守护

必读公告: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仅供网友参考,不可做为医疗诊断治疗依据,必要时请咨询专家核实您要利用的内容,如对本站任何方面有进一步意见建议,请在电脑版页尾部联系我们。


卫生与健康 鲁ICP备13014123号-2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