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统 
首页 > 政策法规 > 浏览文章

破茧重生:聊城市脊髓损伤者自助互助康复活动的生命礼赞

(编辑:田明山 日期:2025年05月22日 )

2025年盛夏,聊城鲁西骨科医院内洋溢着别样的生机。作为连续三年承办聊城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项目的医疗机构,这里正以“自助互助”为核心理念,为脊髓损伤者铺就一条从“生存”到“生活”的重生之路。这场康复训练,不仅是一次医疗技术的实践,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尊严与社会关爱的深刻对话。

“医疗救助”到“生命重建”

传统康复模式往往聚焦于肢体功能的物理恢复,而聊城的“希望之家”项目则开创性地将“心理重建”与“社会适应”纳入核心课程。项目负责人指出:“脊髓损伤者的困境,80%源于心理断层与社会脱节。”为此,训练营设计了“六维康复体系”:

体能训练:通过抗阻训练与平衡练习,帮助伤友从卧床到独立坐起、轮椅转移;

生活技能:从轮椅烹饪到无障碍出行,模拟超市购物、医院挂号等真实场景;

心理辅导:引入“同侪教练”机制,由已康复的伤友担任心理导师,用亲身经历破除“废人”心理暗示;

职业重建:开设电商运营、手工编织等课程,帮助12名伤友实现居家就业;

家庭支持:定期举办家属工作坊,教授压力管理技巧,修复因长期照护产生的家庭裂痕;

社会融合:组织伤友参与城市无障碍设施调研,用“残障视角”推动公共空间改造。

科技赋能:让康复突破生理极限

在鲁西康复医院康复中心,机器人正辅助伤友进行步态训练。这套高科技设备通过AI算法分析肌肉电信号,为每位伤友定制“数字双胞胎”康复方案。科技的温度在于普惠。除高端设备外,团队还开发了低成本康复工具包:用PVC管自制的轮椅刹车辅助装置、基于3D打印的个性化坐垫,这些“草根创新”让偏远地区伤友也能受益。

社会协同:构建残健共融生态圈

这场康复革命的背后,是政府、医院、企业、志愿者的四维联动:

政策支撑:聊城市残联将项目纳入民生实事工程,提供全额经费保障;

专业保障:鲁西骨科医院组建了包含康复医师、心理治疗师、职业规划师在内的专家团队;

企业参与:本地企业提供电商培训资源,并承诺优先录用合格学员;

志愿助力“守护者”志愿服务队开发了“康复日记”小程序,实时记录伤友进展并匹配资源。

这种协同机制催生了令人惊喜的“溢出效应”:首期学员王芳(化名)康复后成立“轮椅上的舞蹈队”,在全引发强烈反响。

生命教育:重新定义“正常”与“可能”

“聊城模式证明,脊髓损伤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当社会能以平等视角看待残障群体,当无障碍设施真正实现“零障碍”,当每个生命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这或许就是“希望之家”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鲁西骨科医院的康复花园里,几位伤友用轮椅进行着训练。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在他们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分明是希望在跳跃。这场关于重生与尊严的实践,仍在继续书写着更多温暖篇章。

 

 

 

 


上一篇:工伤康复延续性护理:以全周期服务重塑职工生命质量
下一篇:没有了

必读公告: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仅供网友参考,不可做为医疗诊断治疗依据,必要时请咨询专家核实您要利用的内容,如对本站任何方面有进一步意见建议,请在电脑版页尾部联系我们。


卫生与健康 鲁ICP备13014123号-2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95号